千百次试错只为一次成功——“上海工匠”马厦飞的深海强国梦
发布时间:2021年01月06日   点击数:629

1月6日下午,上海市总工会隆重举办了2020年上海工匠选树命名大会,海科院水下技术与装备研究中心主任马厦飞获“上海工匠”荣誉称号!这也是上海交通大学老师首次获此荣誉!

让我们热烈祝贺并一起走进马厦飞的深海强国梦——“上海工匠”马厦飞的深海强国梦。

千百次试错只为一次成功

2014年,我国自主研制的首台4500米级深海遥控无人潜水器作业系统——“海马号”ROV搭乘“海洋六号”综合科学考察船分三个航段在南海成功完成海上试验。此次海试的成功,标志着我国全面掌握了大深度无人遥控潜水器的各项关键技术,并在关键技术国产化方面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实现了我国在大深度无人遥控潜水器自主研发领域“零的突破”。

这一历史时刻的背后,2020年上海工匠、海科院水下技术与装备研究中心主任马厦飞带领团队埋头实验、整整研发了6年。

1987年,20出头的马厦飞从武汉理工大学毕业来到上海,开启了自己在深海技术与装备科研生涯。30年间,马厦飞亲历并见证了中国技术和工业制造力的飞速发展,成为推动我国水下机器人研发的中坚力量,其就职的上海交大海科院是上海交通大学直属企业,目前已发展成为国内唯一集水下工程技术研发、工程施工、专业设备开发、潜水培训和潜水生理医学为一体的综合性水下工程技术研发高新技术企业,承接多项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积极服务于海洋强国建设的宏伟使命。

从落后到领跑的探海之路

上世纪80年代,国内水下机器人技术落后,深海技术与装备科研几乎是“白手起家”。马厦飞尤记得第一个经手研制的ROV设备下潜深度仅仅为100米。“和如今的技术比起来,那时的产品像一个‘玩具’。但当时我们的科研状况就是如此,不仅技术上面临壁垒,信息上也不如今日发达。”为了获取一些零部件,马厦飞和同事亲自蹬三轮车调运;为了调取一些设备资料,要倒几班公交去工厂查找。

就是在这样的现实条件下,中国的深海科研力量一点点建立起来。从100米、500米、1500米,直至4500米,马厦飞在国内技术落后的情况下克服了重重困难,不断研究与试验,突破了无人遥控潜水器的一系列核心技术,研制了4500米“海马”号、“海象-1500”号、“海马-500”、“海马-200”、“AUTO-1000”等系列化ROV系统,实现了观测型到重载作业型水下机器人高技术装备国产化。成果广泛地应用于海洋工程、海底观测网、海洋资源科考、救助打捞、水利水电等行业。

好经验来自“动手实践”

1月6日,马厦飞以2020年度“上海工匠”身份获得表彰。从深海技术落后时的“白手起家”,到4500米“海马”号ROV的攻坚克难,马厦飞始终坚信一个朴实的道理“好经验来自动手实践”,“解决一项技术难题,可能有千百种方式。我们要找到其中最简单、最有效、最可靠的方法,这也是我们搞科研的最终追求。”

在上海交大海科院的实验室、装配间,各类材料、工具、机床一应俱全,团队的工作室也设在这里。马厦飞打趣道,许多人认为科研很高端,但自己的不少工作常常是最基本的。在这里,他常常自己动手,打磨关键零件。一位正在实验室忙碌的团队科研人员告诉记者,他最钦佩的也正是马老师的这份精益求精的执着,“深海设备结构严密、责任重大,任何一个小小的失误,都可能造成严重后果。哪怕是一颗螺丝钉,老师也要逐一自己经手做检查。”

什么是工匠精神?

什么是工匠精神?马厦飞如是回答:工匠精神是一种开拓进取、求实创新的精神;是一种敢于为先、自我超越的精神;是一种精心打造、坚忍不拔的精神;是一种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精神;是一种传帮接带、无私奉献的精神。

转载自:上海交通大学工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