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实验室到船厂:海科院助力上海交大海洋装备科技成果转化实现新突破
发布时间:2025年10月27日   点击数:273

近期,上海交大海洋水下工程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科技成果转化迎来重要突破——由长兴海洋实验室张延松教授团队自主研发的便携式智能焊接机器人技术,通过海科院的工程化转化与市场推广,在启东中远海运工程有限公司实现成功应用。这是海科院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创新以来,首个通过自主市场开拓,实现科技成果从“书架”走向“货架”的标志性成果,标志着海科院在上海交大“大海洋”战略部署下,科技成果转化路径探索取得实质性进展。

深耕海洋装备领域,构建科技成果转化新范式

作为上海交通大学服务国家海洋强国战略的重要载体,海科院始终立足校企定位,深入融入学校“大海洋”行动计划。近年来,围绕长兴海洋实验室,海科院加快推进建设长兴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和中试基地,致力于打造集概念验证、技术转移、企业孵化、中试验证、金融投资、科创生态于一体的海洋装备科技成果转化一站式平台。

2024年,海科院成立战略发展部,统筹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创新和长兴中试基地建设布局。同年,公司筹建船舶智能制造事业部,探索科技成果转化新模式。事业部聚焦船舶制造智能化升级需求,组建涵盖产品设计、工程支持、生产制造、市场推广的专业团队,成为链接长兴海洋实验室科研源头与产业应用的“先遣队”。

2025年5月18日,上海交大长兴科技成果转化中心正式揭牌成立

破解转化难题,打通样机到产品“最后一公里”

张延松教授团队的智能焊接技术拥有先进的自研核心算法和软件系统。2025年5月,海科院船舶智能制造事业部主动介入,与张教授团队建立常态化深度协同机制。团队多次赴外高桥、南通、启东等船厂开展实地调研和样机试用,深入挖掘一线焊接痛点,并将反馈问题传至研发端,推动科研团队改进技术路径。

在启东中远7月、8月的现场测试中,项目团队与船厂技术人员同场作业,边试用、边调试、边优化,累计开展十余天高强度测试,系统梳理并解决了大间隙焊接焊缝成型差、焊枪作业半径小、移动小车越障能力差、视觉系统设备稳定性差等多项工程难题,持续完善焊接工艺参数库,推动科研团队实现算法快速迭代升级,真正将实验室技术转化为适应复杂船厂环境的可靠产品,产品技术先进性赢得船厂一致认可。

便携式智能焊接机器人在启东中远试用

构建协同创新体系,打造科技成果转化新生态

此次便捷式智能焊接机器人的落地应用,不仅是单一技术的产品输出,也是海科院探索“科研团队技术支撑+事业部工程化落地和市场化推广”模式的生动实践,更是海科院从“传统校企”向“创新平台”转型的关键一步。

面向未来,海科院将继续秉持“交大智汇,海科长兴,建设一流海洋装备产业平台”的战略愿景,深化机制创新,强化资源整合,推动更多“交大智慧”转化为“海洋重器”,为服务学校学科建设和科技成果转化,助力国家海洋经济产业发展、海洋科技进步贡献坚实力量。